医疗实践的积累

  医药实践基础从远古社会医药的起源,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,中国古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,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,并将其总结、升华为中医理论。如《史记》记载,黄帝时期医术已相当发达;殷商甲骨文即有耳鸣、下利、疾首、疾耳、疾目等,殷商时期,药物已相当丰富,并且在医疗实践中将“毒药”应用于治病;西周时期,医家不仅为疾病确立了专门病名,还提出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;春秋时期,秦国医和提出“六气致病”理论,开创了中医病因理论的先河;战国时期,扁鹊仓公等专业医生出现,确立部分疾病的诊断方法,医学知识传播更加广泛。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记载扁鹊诊病已能“切脉、望色、听声、写形,言病之所在”,说明“四诊”方法已基本形成。除应用药物、针灸、导引等治病方法外,还出现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疗法,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文贽用激怒方法治愈齐闵王的忧思病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,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了103个病名,涉及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等范围,并记载247个药名、283个药方,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。